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举办开放日活动

_哔哩哔哩_bilibili 2025-07-24 04:42:24 来源: 原创

  中新社首尔7月23日电 (记者 刘旭)中国驻韩国大使馆22日举办“古韵新潮——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底蕴与时代风貌”开放日活动。中国驻韩国大使戴兵率使馆青年外交官同韩国青年国会议员孙率、130多名韩国青年代表欢聚一堂、友好交流。

当地时间7月22日,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举办“古韵新潮——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底蕴与时代风貌”开放日活动。 中新社记者 刘旭 摄

  戴兵欢迎孙率和韩国青年来使馆做客,鼓励他们客观正确认识中国和中韩关系,发挥青年创造力与活力,为中韩共同繁荣和两国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

  戴兵致辞表示,中韩建交33年,正在进入“青壮年”。两国前辈们的努力来之不易,未来的中韩交流合作更值得期待。他指出,中韩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机遇。希望青年群体接过中韩友好合作的接力棒,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活力,坚定信心,排除干扰,积极参与中韩各领域交流合作,为中韩共同繁荣和两国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

  当天,首尔中国文化中心、中韩管弦乐协会、比亚迪、科大讯飞、泡泡玛特、大益普洱茶、茶百道同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共同布展。韩国青年探访使馆公共活动区域,体验中国传统服饰、音乐和漆扇,通过新能源汽车、围棋机器人、潮玩等管窥中国新时代发展脉动,感受中国多元立体、古今交融、生机勃勃的魅力。

当地时间7月22日,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举办“古韵新潮——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底蕴与时代风貌”开放日活动。 中新社记者 刘旭 摄

  首尔大学学生徐晸苑告诉记者,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驻韩大使馆,正如这次活动的主题“古韵新潮”所表达的,她在现场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,同时也体验到了中国企业在现代科技方面的先进成果,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体验。

  来自韩国祥明大学的闵秀彬也表示,在活动中参观和体验了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,“期待以后有更多交流的机会,也希望有机会的话可以亲自去中国看看”。(完)

gongkaiziliaoxianshi,zhangwufengchushengyu1960nian10yue,shandonglaiwuren,2015nianrenshandongshengfushengchang,2017nianrenguojiafazhanhegaigeweiyuanhuidangzuchengyuan,guojialiangshijudangzushuji、juchang,2018nianguojialiangshihewuzichubeijuchenglihou,tarendangzushuji、juchang。公(gong)开(kai)资(zi)料(liao)显(xian)示(shi),(,)张(zhang)务(wu)锋(feng)出(chu)生(sheng)于(yu)1(1)9(9)6(6)0年(nian)1(1)0月(yue),(,)山(shan)东(dong)莱(lai)芜(wu)人(ren),(,)2(2)01(1)5(5)年(nian)任(ren)山(shan)东(dong)省(sheng)副(fu)省(sheng)长(chang),(,)2(2)01(1)7(7)年(nian)任(ren)国(guo)家(jia)发(fa)展(zhan)和(he)改(gai)革(ge)委(wei)员(yuan)会(hui)党(dang)组(zu)成(cheng)员(yuan),(,)国(guo)家(jia)粮(liang)食(shi)局(ju)党(dang)组(zu)书(shu)记(ji)、(、)局(ju)长(chang),(,)2(2)01(1)8(8)年(nian)国(guo)家(jia)粮(liang)食(shi)和(he)物(wu)资(zi)储(chu)备(bei)局(ju)成(cheng)立(li)后(hou),(,)他(ta)任(ren)党(dang)组(zu)书(shu)记(ji)、(、)局(ju)长(chang)。(。)

高考307分女孩考研逆袭211

  《中国企业家》:你在书里也举了以色列的例子,以色列人口没有那么多,但仍然是世界创新的一个心脏,你给了一个解释——虽然以色列创新能力很发达,但很多创新成果是在以色列以外呈现出来的。

推荐内容

精彩推荐

产品推荐

520 领证人数较去年大幅降低
¥
368.00
4.6分
安徽发现两块散落人体组织
¥
358.00
4.9分
2023 LPL 夏季赛 WBG 2:0 爆冷击败新晋季中赛冠军 JDG,如何评价这场比赛?
¥
3588.00
4.6分
李念官宣三胎出生
¥
5280.00起
4.5分
俄罗斯举行胜利日红场阅兵
¥
3399.00
4.7分
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这所学校,深情寄语新时代中国儿童
¥
578.00起
4.8分

最新评论

新程序